為「文資考古」公共建設停擺10年!市長:這是非常可惡又可怕的事

台南市長黃偉哲說,文資考古的旗幟一插,天王老子來了也沒用,時間長達3年、5年甚至是10年。
台南市長黃偉哲說,文資考古的旗幟一插,天王老子來了也沒用,時間長達3年、5年甚至是10年。

(主流傳媒記者蔡宗憲/台南報導)市議員李鎮國3日在市政總質詢時指出,當地方建設與文資考古發生衝突時,只要專業旗幟一插上去,沒人可反駁與表達意見,導致相關建設全停擺,還得編列文資考古經費。其中善化區某建案,文資考古試掘監看,二處就要花費5千多萬元,質疑政府是否涉及圖利?市長黃偉哲反駁,強調不是圖利,而是任人宰割。

黃偉哲指出,實際上碰到的困難更多、水還要深,文資考古的旗幟一插,天王老子來了也沒用,而且旗幟一插就不動,時間長達3年、5年甚至是10年,公共建設就是這樣延宕,這是非常可惡又可怕的事,西港外環道路就是多花10年時間才開闢完成。

李鎮國表示,文資保存很重要,但公共建設與人民財產同樣重要。他說,永康區的次17-3號12米道路從113年8月1日開工後,因配合文資考古調查道現在已超過10個月未動彈,他實際觀察考古作業,時間用不到二星期。

他指出,此道路臨旁的光復里活動中心、復興戲院都是早期的堀地,是用牛車一車車填土才發展起來的,屬於淺勢區域,沒有文獻記載的發展史,不具考古的區域,但事實狀況與地方說法,遇到文資處全無法反駁。

李鎮國指出,永康區次17-1、17-2及次17-3道路擴寬與開闢經費525萬元,永康公園兒童遊戲場經費180萬元也被迫停工,廠商還因此倒閉,復興里活動中心選址,考古調查就花了90萬元,民政局還怕打水漂,影劇三村的眷改基地,6個建設公司各花了300到500萬元不等。

對於地方重大建設施工與文化遺址保存間的衝突,市長黃偉哲表示,現行制度下,專業單位雖具備文化資產守護使命,但倘若缺乏完善法制規範與協調機制,恐使工程進度遭遇「專業插旗、工程受阻」之困境,影響公共建設推動與市民權益。

黃偉哲指出,文資保護與人民權益不應對立衝突,應共存共榮,需完善法制規範與協調機制,避免影響公共建設推動與市民權益。市府文化局指出,將朝向制度化方向精進,提前辨識潛在遺址,以降低工期延誤及成本衝擊。

文化局指出,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現行文化資產調查,目的在於建設前期即進行潛勢調查與風險評估,以避免工程進行中突發出土文化資產,造成大規模延宕。實務上,並非所有出土物皆等同文化遺址,多數為過往人類生活、活動所留下的生活痕跡或一般性廢棄物,經專業考古審查後,如無文化保存價值,即會排除限制、恢復施工。

文化局說明文資調查困境指出,目前全台僅有23個依法從事考古專業服務的單位,包含學術單位及民間公司,在面對全國範圍內不斷增加的建設案與文化遺址調查需求時,排程緊繃、人力資源有限,已成為普遍困境。

此外,現行考古廠商多採「依量計價」模式,須經前期文獻調查後,才能根據預估出土遺物的數量與處理複雜度提出完整報價。此機制造成費用與工期難以事前精準掌握,對開發方而言增加高度不確定性。將朝向制度化方向精進,提前辨識潛在遺址,以降低工期延誤及成本衝擊。

文化局統計,目前台南市列管工程案件共31件,其中停工案件9件,包含公部門3件(其中2件現正辦理搶救發掘)及私人開發6件,已依既定機制逐案審查處理。將持續與各開發單位及主管機關密切協調,在兼顧歷史價值與建設進度間取得平衡,落實文化資產與城市發展共榮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