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傳媒記者吳敏慈/台南報導)一位70歲張姓男子,過去有胃食道逆流的病史,30年來排便頻繁,一天至少4次,多則8次,大便水樣且有黏液,伴隨肛門灼熱,排便急有時忍耐不住,夏天症狀加重,情緒緊張會誘發腹痛且排便增加。
經大腸鏡檢查無異常,排除發炎性大腸炎、惡性腫瘤等疾病,西醫診斷為大腸激躁症。患者除了頻便、腹瀉外,也有手腳冰冷、頻尿等病症。腸躁症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就連出門旅遊也備感困擾,張男因此尋求中醫幫忙。
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醫師運用中藥調理腸胃環境,如黨參、茯苓、白朮、砂仁等幫助健脾去濕,黃連、黃柏清除腸中濕熱,柴胡、香附等調和緊張情緒,肉桂、附子等減少頻尿和手腳冰冷。經過3個月治療,患者排便次數下降到一天2至3次,大便逐漸成形且黏液減少。
劉家蓁指出,台灣大腸激躁症盛行率高達22%,男女比例則差不多,可分成3型:便祕型、腹瀉型、混合型。便秘型呈現堅硬、顆粒或塊狀型態,排空直腸後仍感覺排便不完全,頻率通常每週小於3次。
腹瀉型呈現水瀉或鬆散,或黏液樣分泌物,可伴隨頻便和大便失禁,且通常排便頻率大於每日3次。此外,也可能伴隨胃腸道其他症狀,例如消化不良、腹部脹氣、胃食道逆流等;也可能出現腸道外相關症狀,例如頻尿、性功能異常、月經異常等。
劉家蓁表示,引起腹瀉的原因很多,以中醫的角度而論,可歸納氣候影響、飲食所傷、情志失調、脾胃虛弱、和腎陽虛衰等5大因素。如太冷、太熱、濕氣太重,吃太多、吃太油、吃太多生冷的食物。若長期飲食失調,又過度勞累,脾胃容易虛弱,再者容易煩惱、生氣、緊張焦慮,更易影響胃腸消化吸收。
劉家蓁提醒,除尋求專業醫師協助外,平常可藉由規律作息與運動,放鬆心情,調整壓力,飲食方面注意定時定量,便秘型的腸躁症者,需多喝水,與高纖維質的食物,幫助腸道蠕動。腹瀉型者,應避免豆類和乳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