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傳媒地方中心/台南報導)老師退休、80歲的邱先生平時作息正常,6年前就醫時意外發現他的心跳一分鐘只跳了47下,甚至最長有3秒鐘完全不跳,他表示自己完全沒任何症狀,沒想到竟罹患心房顫動。
成大醫院心臟內科教授林立人指出,心房顫動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律不整,也是造成腦中風的重要危險因子,心房顫動時,血液容易在心房內滯留而形成血栓,一旦血栓剝落,跟著血液流到腦部,就會引發腦中風,甚至死亡。
依醫師建議,邱先生先使用「傳統抗凝血劑-可邁汀」,但因要常抽血,且禁吃深綠色的蔬菜,讓他直呼麻煩,因此改服用預防效果較差的「阿斯匹林」;所幸新藥推出,3年前開始改服「新型口服抗凝血劑」,預防中風的效果好,又不用常抽血監測,也不用特別忌口,目前狀況相當穩定。
林立人表示,合併心房顫動的腦中風病況比較嚴重,不只容易導致重度失能,死亡率也較高,如未投藥及早預防,中風機率將高於一般人5倍以上,是造成腦中風的最危險單一因子,目前台灣約有23萬名心房顫動患者,秋冬時節應小心防範急性腦中風。
傳統抗凝血藥物雖可有效降低心房顫動的腦中風風險,但使用上有諸多不便,例如常吃的深色蔬菜、花椰菜、大蒜,及中老年人常用的葡萄糖胺、銀杏、魚油等保健食品,都可能增強或減弱藥效,造成出血或是產生血栓的風險,且必須定期抽血監測,由醫師調整劑量,以確保抗凝血藥效及避免出血併發症。
因擔心出血風險,台灣心房顫動患者僅有21%服用傳統抗凝血藥物,高達52%還是服用阿斯匹林或其他血小板抑制劑,甚至26%並未使用任何抗凝血藥物,新型口服抗凝血劑於2009年後陸續問世,目前健保給付對象為65歲以上患者,可大幅提高用藥安全性,降低副作用。
新型口服抗凝血劑預防中風效果與傳統抗凝血劑相當,相較於傳統抗凝血劑,出血風險較低,可降低52%的顱內出血及51%出血性腦中風,10%死亡率。同時亦大幅降低傳統治療上的不便,其作用快速,不需定期抽血監測凝血功能,不需經常調整劑量,且少有藥物、食物交互作用,成為新的治療趨勢。
林立人教授呼籲,心房顫動患者不要任意停藥或調整藥量,以免危及生命健康,新型口服抗凝血劑雖然比傳統抗凝血劑安全,但仍然可能發生出血,若發生出血事件則應暫時停藥並儘早回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