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也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若造成神經損害、恢復效果有限

(主流傳媒記者吳敏慈/台南報導)成大醫院神經部、失智症中心醫師洪煒斌指出,糖尿病也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不論阿茲海默症、血管型失智症,糖尿病個案的失智症罹病比率都會上升。

根據動物實驗證實,罹患糖尿病的老鼠大腦會因腦細胞對胰島素產生抗性,接著導致高胰島素血症,加速類澱粉蛋白的累積,而類澱粉蛋白累積在腦神經細胞,會加速細胞的死亡,產生失智症狀。

罹患糖尿病5年的75歲張男,認為自己身體尚稱健壯,對於疾病並未積極控制,飲食也不忌口。後來家屬發現他的認知功能減退、記憶力變差,時常才剛提醒的事卻無法記得,反應速度也遲緩,走路有跌倒風險,因而就診。

成大醫師洪煒斌表示,身體檢查發現張老先生變得沉默寡言,肢體有色素沉澱,四肢肌腱反射下降,步態不穩;腦力測驗在短期記憶、專注力、抽象思考、語言等流暢程度,皆比同齡人不佳。

抽血發現,糖化血色素竟有10%,頭部造影顯示除了大腦腦迴與海馬迴萎縮外,還有明顯的深層白質病變。因個案有漸進性的認知功能減退、反應速度變慢,導致日常生活無法自理,診斷為失智症。

針對張老先生的疾病,醫院採取雙管齊下方式,除了開始控制張老先生的糖尿病外,並以藥物治療與非藥物介入失智症;雖然認知功能與步態有部分改善,但洪煒斌醫師也表示,病患始終未能恢復至病前狀態。

根據2019年台灣糖尿病年鑑,每年新發生的糖尿病個案數約16萬人,絕大多數是第2型糖尿病。2022年衛生福利部公布全國十大死因,糖尿病居第六位,死亡人數為1萬2289人,死亡率為7.3%。

洪煒斌醫師表示,糖尿病會增加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的機率,破壞腦部血管障壁,導致神經細胞受損;胰島素阻抗性太高也會讓體內有太多胰島素,使體內的化學物質容易失衡,血糖太高更會引發發炎反應。

有糖尿病的個案腦部海馬迴較小,而海馬迴與短期記憶有關。這些因素都會減緩大腦對血糖的代謝,造成類澱粉蛋白沉積於大腦的神經細胞,進而使得神經細胞死亡,導致認知功能退化,產生後續失智症狀。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幫助減緩腦部退化,甚至改善認知功能。

預防失智症,除了多身體運動、多動頭腦、多社交互動之外,洪煒斌醫師特別提醒,若有糖尿病,必須早期積極控制,讓血糖維持穩定減少波動,不僅能減少日後大小血管的併發症,也能降低罹患失智症的機會。

美國心臟學會也建議,平時生活型態調整需要做到:控制血壓、控制膽固醇、控制血糖、每天身體活動、飲食健康低脂、維持適當體重、戒菸等。早期控制的效果最好,若已經造成神經損害,則恢復效果有限。維持穩定血糖,才能保持腦健康。

成大醫院神經部、失智症中心醫師洪煒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