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傳媒記者吳敏慈/台南報導)成大醫院兒童精神科主任醫師紀美宏指出,當孩子1歲半開始牙牙學語仍不搭理人、不模仿大人動作,3歲已能聽懂大人指令卻總是聽而不聞,5歲依然難以安靜坐著、動個不停、情緒爆衝等等,一般家長多會認為是個性使然,或是小孩沒教好,卻很少認為是發展異常的警訊。
幼兒的行為發展,包括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自閉症等神經發展疾患,在幼兒階段常有社會情緒發展上的困難及特定的行為表現,也常會合併有語言、認知、動作方面的發展遲緩,甚至因多重的發展遲緩,反而不易被辨識。
紀美宏指出,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溝通及與人溝通的方式各有不同,依年齡來分的行為重點可供參考。
1歲前後,已有分辨、對照顧者及陌生人做出親疏反應的能力,能享受與人之間的情緒交流,有模仿行為,也有主動引起他人注意及表達需求的非口語溝通能力。
3歲左右,已能察覺旁人的部分情緒及手勢動作並做出回應、對參與他人活動有興趣,遊戲內容是有想像性、互動性及扮演成分的,如扮家家酒,並能理解且遵守簡單的團體規則,也可以透過安撫、轉移注意力來調節情緒。
6歲前後,可以自在參與同儕活動,合作、分享並配合團體規範,運用口語及非口語的溝通能力處理問題及調節情緒,並能清楚表達需求。
紀美宏表示,若幼兒成長過程中未出現該年齡層應有的社會情緒行為表現,應儘早接受專業人員評估,以即早釐清原因,及接受應有之療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