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傳媒記者吳敏慈/台南報導)小便出現泡泡,是否有腎臟疾病?成大醫院腎臟科醫師郭依婷表示,泡泡尿關鍵在於分辨尿液中的溶質,尤其是蛋白質,也就是所謂的「蛋白尿」,並追查背後實際的病理原因。
郭依婷說,在正常生理情況下,小便也可能出現泡泡,如尿液速度較快、溶質濃度較高而改變尿液的表面張力,就可能出現泡泡。若是持續不消失或者反覆出現泡泡尿,就應進一步檢查,釐清小便形成泡泡的原因。
她指出,若持續出現「蛋白尿」,就要提高警覺背後有無潛藏疾病。判斷是否有蛋白尿,可先以尿液試紙做初步篩檢,相當簡便且快速,報告的「+」數或含量愈高,表示尿中的白蛋白愈多
但因尿液試紙會受到當次尿液濃度影響,若複檢結果一直都有蛋白尿,則應至檢測1天的尿蛋白排泄量,正常狀況1天不應超過150至200毫克。一旦確定有蛋白尿,除了量化尿中蛋白總量外,還需區別是否病理性蛋白尿。
郭依婷表示,病理性蛋白尿可能來自原發性腎臟病,例如腎絲球腎炎,或常見的系統性疾病,例如糖尿病所引起,但造成病理性蛋白尿的病因相當多,需配合不同的檢查協助診斷。
郭依婷強調,腎臟是維持身體代謝平衡的重要器官之一,藉由尿液的變化可作為觀察腎臟疾病的1項指標,不論是泡泡尿或蛋白尿,皆有正常和異常的可能性,雖不需過度緊張,但也不能掉以輕心,她提醒,若持續未改善,應進一步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