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傳媒記者陳祺昌/台南報導)當氣溫忽冷忽熱,民眾感覺心悸、心跳不規則或者頭暈、胸悶,認為是心律不整而求救西醫,但今(4)日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主任許堯欽建議,其實中醫治療心律不整已有成功診療案例,且獲邀在中華民國心臟醫學會發表。
心律不整對人體的影響,病人可以是全無症狀,或是感覺心跳加快,或是感覺不規則的心跳。倘若嚴重可能引起病人休克、昏倒甚至猝死。目前心律不整的西醫治療方法包括:抗心律不整藥物治療、電燒治療術、裝置心律調節器。但其實很少人知道,運用中醫辨證論治對於心律不整經常可獲致良好的療效。
心律不整是人體陰陽氣血失去平衡的一種表現,西醫治療心律不整為治標,但中醫療養則是治本,許醫師表示,目前成功病例已有陣發性心房撲動的住院病例、風濕性心臟病伴陣發性心房顫動、病竇綜合徵,以及川崎氏症伴竇性心律不整等四個案例。
許醫師提到,曾有位十九歲的年輕女性,來診時主訴近三月來胸悶心悸頻頻發作。詢問病人在七歲時曾罹患川崎氏症,因準備大學考試,常需熬夜,但是又常自覺吸不到氣,每天集中精神讀書時需靠氧氣輔助。終日覺得昏昏欲睡,全身無力,頭暈心悸。
中醫辨證為陰陽氣血兩虛,處方以炙甘草湯合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七帖)。一週後回診,病人反應服上方一帖即感覺精神進步,可步行不氣喘。頭暈心悸明顯改善。全身無力嗜睡症減,食欲進步。
此外,急性期的控制要點在於正確掌握心臟陰陽氣血虧虛的程度,給予溫陽救裏,補氣養血的藥物,多能迅速控制穩定心律。至於慢性期調理要點則是要注意心肝脾肺腎五臟之間的互動與平衡,找出主要的病機,對症下藥,才能夠鞏固療效,避免心律不整的再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