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息不正常易發怒 小心躁鬱症復發

成大醫院「盪鞦韆團體」提供心理、行為及人際節奏治療,以穩定病人情緒。(記者吳敏慈攝)

(主流傳媒記者吳敏慈/台南報導)雙相症(躁鬱症)一發作很容易什麼事都看不順眼、跟人起衝突,就算曾按時吃藥,但偶爾仍會病發,不易控制情緒。研究指出,日夜節奏紊亂會干擾血清素及多巴胺迴路,而引發情緒起伏,因此穩定日常生活節奏,有助於情緒穩定。

成大醫院兼任護理督導長、成大護理系副教授林靜蘭表示,雙相症病因包括遺傳、神經發炎與社會節奏失衡,通常初發於青少年期及成年早期,終身盛行率約2到6%,確診平均要花上7至12年,不少患者終生被診斷為思覺失調症或重鬱症。

林靜蘭指出,雙相症會有衝動、情緒失調、人際關係障礙或持續憂鬱等表現,復發性高,且容易合併其他精神疾病,導致高自殺率、高離婚率及犯罪率,衝擊生活品質。

研究也發現「負向疾病觀感」常導致雙相症患者不願接受照護,不願遵囑服藥的比例甚高,且停藥後再發病的風險逐年提高,病人功能退化、再住院的風險及醫療照顧的成本也跟著增加。

林靜蘭表示,急性期治療以精神藥物為主,但後續則應透過心理社會治療,以有效協助該病人規則服藥及處理情緒起伏問題,減少情緒症狀發作,成大醫院精神部針對雙相症病人提供「盪鞦韆團體」,採用心理衛生教育、行為治療及人際節奏治療,合併藥物治療,穩定病人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