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育兒津貼看集體偽善

《主流觀點》從育兒津貼看集體偽善

(主流傳媒/林義文專欄)台灣的生育率年年下降,千禧年時,台灣生育率為千分之十三,已被認為是國安警訊,多年以來政府始終無有效對策解決少子化,迄去年底一路下滑僅剩千分之九,這已說明中央和地方政府過去針對生育所採取的手段是無效且浪費的,改弦更張有所必要,立委葉宜津提案每月發放三千元育兒津貼,好事者在無法提出個人深闢見解下,乾脆謾罵一通展現「正義魔人」的高度,可說是近來台灣公共政策被非理性討論的一個典型。

為何每月三千元育兒津貼的新策值得支持?除了少子化危機需下猛藥,還有兩個必須大聲喊出的論點。首先,這是現金補貼,在政府效能不彰、政客貪贓猖獗、福利資源錯置的當今,我對普及式的現金補貼向來支持,其次,這有分配正義與階級意識的象徵,皮凱提在《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中提及,公共債務經常拐彎抹角把窮人的錢變成富人的錢、把積蓄微薄家庭的財富轉到有錢人身上,這個現象是資本主義經濟模式中,政府最必須盡責折衝的課題,台灣的公共債務之形成,很多都是政府照顧有錢人而來。

東方社會政府在推動社福政策,常有威權家戶長心態,非常排斥直接用現金給予人民補貼,背後的主因即是,現金式救助無法凸顯首長德政、也不被認可為個人政績,在社會偽善的氛圍下,台灣各級政府對現金式補助逐年縮手,不過政府總體移轉性支付並未因而削減,而是被其他少數族群變相瓜分,如農漁保險補助、購屋利率補貼、大學研究基金的灌注。

在集體偽善的環境下,許多人完全享受不到政府的照顧,移轉性支付無法發揮縮減貧富差距的功能,社會救助政策的評定,不考慮實際需求,只考慮首長形象包裝和迎合「正義魔人」的觀感。

十八歲以下育兒津貼的提案,就是在此心態作祟下被打壓,這已不是個案,之前包括六十五歲以上無收入的老人健保費補助政策被汙名化,同屬這一類型,現金補貼的社福乘數效果在每個國度均不同,不能一味把現金補貼定位為討好政策,相較台灣社福政策已日漸歪斜地圖惠少數既得利益者,相對剝奪日益嚴重,普及式的現金補貼至少還有公平的內涵可取。

更何況十八歲以下的育兒津貼發放,並不只有社福面向的意義,它還有階級正義的成分,對於許多弱勢家庭小孩而言,三千元可以是體格茁壯的營養金、可以是填充知識的課外書購買金,這是白領階級和中產階級字典裡想不到的思維。

兒童和青少年都是未來國家主人翁,政府對於下一代的資源投入,都會有循環增產的效益,十八歲以下每月三千元的津貼,不僅是少子化的對策之一,更在分配正義和階級正義實踐上有其振振有辭的意義,我對反對意見者的檢視,不在其嘲諷言語多麼膚淺,而是其背後所顯現令人驚駭的保守派行止,我認為有識的力量,必須出面加以喝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