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全球智慧,繪就臨床未來,CAIR第三屆香港具身智能醫療科技論壇隆重開幕!

香港2025年10月28日 /美通社/ — AI時代,日新月異的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技術正在醫療領域掀起一場從診斷、治療到健康管理的深刻變革。如何把這些前沿科技與臨床醫學實踐深度融合,將創新算法轉化為守護生命的現實力量,已成為全球高度關注的核心話題。

10月26日,由中國科學院香港創新研究院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創新中心(CAIR)主辦的「第三屆香港具身智能醫療科技論壇」(The 3rd CREATE Symposium)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隆重開幕。本屆論壇匯聚了數十位來自全球的頂尖人工智能學者、知名醫院臨床專家、領軍企業及投資機構代表等,從技術發展趨勢、臨床落地需求、集成應用案例等多維視角展開了深入的探討,成功搭建了跨界交流的高端對話平台,為推動具身智能技術與臨床醫學的創新應用注入了強勁動力。

開幕新聲:多方協同開啟智能醫療新篇章

在歡迎致辭中,CAIR主任劉宏斌教授談到,隨着具身智能技術在醫療領域的創新與實踐日益廣泛,越來越多的機構開始意識到其在提升診療效率、優化患者體驗方面的巨大潛力。本屆論壇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召開,希望聯合各方力量,共同打造全生態的醫療智能解決方案,推動行業的持續進步與合作,助力全球健康事業的進一步提升。

開幕式上,華潤健康董事長、執行董事、總裁於海,中國科學院香港創新研究院執行院長郝銀星,香港中文大學醫院行政總裁鍾健禮,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黨委書記、主任醫師、教授朱利勇等多位嘉賓蒞臨並發表開場致辭,為大會帶來了醫療AI領域的權威視角與深刻洞見。

於海表示,近年來華潤健康圍繞大眾需求,持續深耕醫療健康領域,積極開展新興技術的探索與實踐。本屆論壇為醫療健康領域的跨界交流與協同創新提供了寶貴的契機,他希望各界攜手,發展醫療服務新技術,升級醫療健康新模式,為大眾提供更專業、更貼心的醫療服務。

郝銀星指出,香港特區政府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的發展,將其作為香港未來發展的核心產業,並圍繞算力、算法、應用場景、數據和資金支持五大重點領域推進。中國科學院香港創新研究院依託自身科研優勢,積極謀划、搶先布局,已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技術成果,未來會繼續推動人工智能在醫療科技領域的落地應用,同時積極部署人工智能和生命健康交叉領域的研究,推動人工智能驅動的新科學研究範式的形成。

鍾健禮強調,人工智能不僅僅是數據分析的工具,而是能夠執行手術等複雜操作的創新實體。從智能超聲篩查到複雜的手術程序,AI正在以空前的速度改變我們對醫療的理解和實踐。他堅信,隨着技術的不斷演進,具身人工智能的持續發展將使醫療實踐更加個性化和智能化,為未來的醫療打開無限可能。

朱利勇認為,實施醫工交叉是醫療技術創新發展的必由之路,儘管一些醫院已部署了醫療大數據和手術機器人,但當前的實際應用仍顯不足。在臨床醫學中,人才培養在醫工交叉領域至關重要。他呼籲工科與臨床專家共同探討新的醫工交叉複合型人才培養新範式,以推動學科體系、課程設置和實踐教學的創新。

科技驅動:CARES 3.0引領醫療AI新紀元

值得關注的是,CAIR與華為自2022年起就基於華為AI集群展開了深度合作。三年來,雙方在醫療AI領域持續突破,從2022年單機單模態影像分析,到2025年多模態大規模訓練,技術能力實現跨越式提升。

26日,雙方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聯合推出新一代醫療AI大模型CARES 3.0。該模型在華為AI算力集群平台上訓練完成,覆蓋12+原生多模態醫學數據集,能夠理解CT、MRI、X光等影像,完成智能診斷、報告生成等臨床任務。

CARES 3.0綜合性能達到業界領先水平,超越同參數量級開源模型,採用連續學習框架支持持續升級,集成了超聲聆音、核磁模型、醫學知識圖譜、專業搜索引擎及論文庫,確保診斷建議可追溯。CARES 3.0憑藉3B和7B輕量化設計亦可在醫院本地部署,已經在試點醫院開創手術「輔助駕駛」新模式,助力醫院邁入智能化新階段。

智慧交融:臨床需求引領技術突破新方向

在主題分享環節,多位全球頂尖的人工智能學者以國際一線視角深度解讀了具身智能醫療技術的前沿趨勢。他們從基礎研究到臨床實踐,全面勾勒出了智能醫療發展的完整脈絡,為與會者呈現了一場高水平的思想盛宴。

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倫敦國王學院助理校長、生物醫學工程及影像科學學院院長Sebastien Ourselin教授在題為「基於價值的醫療AI中心:無邊界創新」的演講中,詳細闡述了人工智能在英國醫療服務體系轉型升級中的重要作用。他強調,通過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實時數據整合和預測分析,可以顯著改善患者護理和運營效率,並降低行政成本。他倡導各方共同努力,建設可持續的人工智能醫療基礎設施,打造一個更高效的醫療系統。

歐洲科學院院士、慕尼黑工業大學計算機輔助醫療程序實驗部主任Nassir Navab教授帶來了題為「機器人手術智能化與自動化之路:激動人心卻充滿挑戰」的精彩分享。他認為,與汽車自動駕駛技術相比,機器人手術的自動化水平仍有很大差距,因此需要建立視覺語言行動模型,使機器人能夠更好地理解和執行複雜的手術任務。他呼籲醫療界共同努力,通過收集和共享數據,提高智能手術系統的性能和可靠性,推動機器人手術的未來發展。

歐洲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發明家科學院院士、香港創新研究院羅傑波教授在「醫療基礎模型的最新進展」的報告中,分享了兩項重要的醫學基礎模型,一是針對手術視頻理解的模型,可以顯著提高手術的安全性和精確度。二是聚焦於超聲影像診斷的模型,能夠有效解決超聲技師短缺問題。他指出這些進展極具示範意義,為醫學知識融入人工智能應用開闢了新路徑。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電子與電氣工程系孟慶虎講席教授以「AI時代的手術機器人還是機器人手術?」為題,回顧了過去十年AI,仿生機器人以以及手術機器人技術的演變。他提出儘管AI模型在文本處理方面表現出色,但在圖像與三維世界的識別等領域仍顯不足。他認為,未來的手術機器人將會被仿生機器人手術所替代,這不僅限於完成好一個醫生的替代手術,還能將這位醫生的手術在多個醫院同時進行。但這一切的實現高度依賴於高質量多維度臨床數據的收集與使用,並將創造巨大的商業價值和商機。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導、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執行院長、醫學影像智能與機器人研究中心主任周少華教授在「醫學影像AI的通用基礎模型:特徵與趨勢」的發言中,通過大量案例分析,生動展示了人工智能在醫學影像領域的發展與演變。他強調,隨着數據規模的不斷擴大,結合多種AI技術將是推動醫學影像智能化的關鍵。因此,建立更加可信賴的模型,並解決數據獲取和標註錯誤等挑戰顯得尤為重要。

CAIR主任劉宏斌教授在「臨床驅動的具身AI系統研究與轉化」的彙報中詳細介紹了具身AI系統的架構設計,分享了其團隊在實際應用中的成功案例,包括開發多模態AI系統用於醫療圖像導航、手術過程中實時輔助決策等。他強調,未來的醫療環境將是一個由AI系統驅動的智能生態,AI將不僅僅是工具,而是整個醫療團隊的核心部分。他呼籲各研究機構、產業界和醫院之間加強合作,共同推動臨床驅動的AI技術發展。

此外,論壇還邀請了十多位行業權威的臨床專家、學者深入分享了其醫療AI研究成果與實踐案例,包括香港威爾斯親王醫院心胸肺外科主管、香港中文大學名譽臨床副教授黃鴻亮,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外科學系教授吳士衡,南方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講席教授劉江,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任洪亮,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呼吸診斷與介入治療中心負責人、主任醫師、教授廖槐,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醫務處副處長、急診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羅益鋒,山東大學齊魯醫院耳鼻咽喉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雷大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蘇州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徐曉嶸,香港中文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副教授竇琪。他們從不同視角全面展示了AI醫療的未來前景,為推動技術創新與臨床實踐的深度融合提供了重要啟示與寶貴方向。

產業賦能:創新生態加速醫療智能化落地

除了學術分享,本屆論壇還組織了多形式、多維度的技術交流和產業合作活動。CAIR邀請了十餘家行業領先的醫療科技企業,特別設置企業展示區,通過智能影像設備、手術機器人平台、術中監測系統等全鏈條創新產品的現場演示和互動交流,讓與會者直觀感受到了前沿技術如何有效賦能醫療實踐。

同時,在大會的組織下,數十位行業權威專家走進企業展區,就智能醫療如何更好地滿足臨床需求、提升醫護效率、改善患者體驗等熱點議題與參會者、企業代表開展了熱烈討論,現場碰撞出諸多思維的火花。這些交流與合作為醫療科技產品的試點應用與落地提供了重要支持,為推動智能醫療的普及與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在現場熱烈的氛圍中,隨着各種創新成果的展示與分享,第三屆香港具身智能醫療科技論壇首日的活動取得了空前的成功。這場醫療科技領域的思想盛宴,不僅匯聚了全球最前沿的智慧力量,為學術界、醫學界與產業界搭建了高水平的對話平台,還通過廣泛的互動與深入交流,深入探討了醫療人工智能在診斷、治療、手術輔助及康復管理等領域的突破進展與實際案例,為具身智能技術在醫療領域的轉化應用注入了強大動能。

未來, CAIR將繼續以這一平台為紐帶,攜手全球夥伴,加速推動具身智能技術從實驗室走向手術室,將技術概念轉化為守護生命的臨床工具,助力人類健康事業邁向更加智能化、精準化與普惠化的全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