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如龍「神經內分泌腫瘤」病逝 醫師:無症狀反而危險

(主流傳媒記者吳敏慈/台南報導)資深藝人馬如龍因罹患「神經內分泌腫瘤」過世。至於什麼是神經內分泌腫瘤?安南醫院消化科醫師蔡坤峰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通常好發於40至69歲,男性比例高於女性,約6成生長在胰臟或胃腸道,其次則生長在肺部或支氣管,目前為止發生原因仍未明,但發生率有逐漸增加的趨勢。

蔡坤峰指出,根據其荷爾蒙分泌情況及有無症狀,神經內分泌腫瘤可分為第一種功能性腫瘤,特別是胰腸胃道腫瘤,時常以熱潮紅、腹痛、腹瀉、低血糖、盜汗等症狀表現,另一種則為非功能性腫瘤,因其沒有症狀,因此發現時往往比較嚴重且已合併轉移。

此類腫瘤相當不易診斷,通常從發生到診斷約需5到6年時間,但隨著健檢與內視鏡檢查的更加普及化,某些生長於消化道之神經內分泌腫瘤得以早期發現,並且可透過內視鏡手術切除。

蔡坤峰說,雖然神經內分泌腫瘤病程緩慢、存活期率高,但因不同期別,治療方式也大不相同。若組織切片為分化良好(G1)或是分化中度(G2),因腫瘤生長速度較慢,通常會建議病人手術或合併荷爾蒙療法治療,如此更能有效控制腫瘤惡化並兼顧病人生活品質。

健保給付已通過新型長效型體抑素,可針對神經內分泌瘤之症狀進行控制,提升無症狀存活期可能性。至於分化不良期別(G3)因惡性度高,必需考慮化療或標靶治療,目前部分類型的神經內分泌瘤可申請健保標靶治療。

蔡坤峰強調,神經內分泌腫瘤多屬低惡性度預後佳,不過仍有潛在的惡性化轉移風險,當有所懷疑就要趕快至醫院進行完整抽血與影像內視鏡檢查,以能早期發現治療,安南醫院目前已具備完整檢查診斷工具跟治療藥物,可提供病人們完整治療,當發現有異狀,建議盡快就醫檢查。

健保給付已通過新型長效型體抑素,可針對神經內分泌瘤之症狀進行控制,提升無症狀存活期可能性。